您现在的位置是: 通信 > > 正文

创建戏剧社“服化道”一条龙 乡土红色资源为学生赋能

时间:2021-05-17 11:18:11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者:DN032

英雄,是人民心中的丰碑。北京密云区,有一位英雄母亲,抗日战争时期,她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这些亲人全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为了保卫家国,她献出了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至爱。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忘记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永远铭记着为追求和平正义做出重要贡献的人。

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一部师生原创的红色话剧火了。通过挖掘“乡土”红色资源,老师和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重现了家乡的英雄——邓玉芬的感人故事。

创建戏剧社“服化道”一条龙

“我的永全呀!好儿子,跟妈回家。”邓玉芬拍打着八路军战士的肩膀。为了国家存亡,她与大儿子任永全相见却不能相认,亲手将儿子推向死亡。被任永全以死顶替下来的八路军战士跪在英雄母亲面前:“娘啊,永全哥哥不在了,我还在,我们八路军就是千千万万个永全哥哥。大家一起把敌人打出去,我们一定会有胜利的那一天……”

首师附密云中学的舞台上,学生们倾情演绎,句句台词铿锵有力,声声对话慷慨激昂,展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密云地区那段感人泪下的抗日历史照进现实。台下座无虚席,许多师生感动落泪,由该校高一年级“星海戏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英雄母亲邓玉芬》大获好评。演员们的出色表现、观众的热烈反馈,让语文教师付立十分欣慰,“以家乡的英雄为题材,在创编、排练、演绎戏剧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意志的历练和演技的提升,更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化为成长的动力。”她说。

以经典阅读为基础、构建戏剧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已在首师附密云中学推行多年,今年更成为了党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学期开始,付立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戏剧表演专题的选修课,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热情是她最先思考的事。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戏剧节,目前学校已经排演过70多个经典剧目,比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家》《雷雨》,付立还带前几届学生排演过《红岩》,但这些书本里的故事离学生们太远,“我们的密云本来就是一片红色热土,英雄母亲邓玉芬就是我们家乡的英雄,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故事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付立说,于是她决定:要和学生们把邓玉芬的事迹搬上学校戏剧节舞台,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说干就干,付立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为戏剧社物色成员。三天时间内,150多名学生报名。“我让孩子们每人读一段诗词,介绍一下自己,经过两轮海选,我们从高一学生里选了38名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组建了戏剧社。”付立说。戏剧社第一节课,除了了解学校的戏剧传统、学习舞台剧基本知识,付立还给学生们播放了历届学生在戏剧节上的话剧视频,她告诉学生,今年大家要在戏剧节上推出家乡密云的英雄故事,不论是编剧、台上表演,还是幕后的道具、服装、灯光、音响、设备等,都要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孩子们眼中满是憧憬,个个都跃跃欲试。”她说。

深读经典塑造人物形象

英雄母亲邓玉芬怎么演?安排什么内容?什么样的戏剧冲突,才能在短短十几分钟之内,演绎出英雄母亲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观众的心弦?“剧组”建起来了,创作剧本才是付立和学生们真正要面对的难题。

那段时间,付立带着剧组成员把边边角角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潮白风云》《密云县志》《习近平讲故事》等书目不离手,深入研读,细致到每一个细节。同事提供的一本曾在邓玉芬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编写的回忆录,付立连夜看完。“那些日子,不论吃饭睡觉、开车走路,我满脑子都是邓玉芬的形象,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想到一句好台词,就赶紧记下来。”付立回忆说。

戏剧课上,付立和学生们一起头脑风暴,将这部剧定为“舍家纾难”“舍子保军”两个场幕。第一幕要展现“连送儿子和丈夫上战场”,邓玉芬、丈夫和四个儿子同台亮相,如何通过台词区分每个人物的性格,突出各自的特点?学生们集思广益,纷纷提出建议。“在即将上战场的几位儿子中,四儿子年纪是最小的,只有十几岁,也应该是母亲邓玉芬最担心的、最舍不得的。”扮演四儿子的学生王子涵说,因此在向母亲表达上战场的决心时,他设计了这样的台词:我也能带路送信呢,娘。他说:“这句话就突出了四儿子年纪小,但特别懂事这个细节,让母亲放心。”类似地,学生们也为邓玉芬丈夫设计了出征誓言:“别看我老了,我这身子骨还能为八路军送军粮、背子弹、跑交通,咱这地界儿,我熟呀!”

“儿子和丈夫在外抗战,邓玉芬在家也闲不住,开荒种地,将自己家提供给八路军和伤员居住。”扮演邓玉芬的学生于佳音说,在深入阅读文献时,她注意到这个细节,并把它加进台词当中。“在家我也会支持打鬼子,我开荒种地生产打粮,积极支援八路军和游击队,我能烧火做饭,缝补衣服,救治伤员……”

小细节源于实地调研

通过学生们的集体智慧,几名主角的人物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这时,有学生提出:“是不是还缺个日本鬼子?”这一想法得到付立和戏剧社其他成员的一致赞同。“有敌人更能引起戏剧冲突。”付立说,于是剧本里又增加了两个日本鬼子的角色,被安排在第二幕中。按照剧情,两个日本兵分别押着大儿子永全和八路军通讯员,让邓玉芬认亲,在这一紧要关头,她选择了八路军战士,将亲骨肉推给敌人……“演敌人戏份最少,仅有的一两句台词却起着重要作用,推动剧情走向高潮。”在付立的指导下,扮演日本鬼子的学生设计了台词:“赶快把你的儿子领回家,这八路多活一分钟,我大日本帝国就会多一分危险。”怎样演好一个坏人?学生刘京豫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台词一出口,恨不得全场观众都能一下子把我记住,一下子就对我这个日本鬼子充满‘恨意’?我去看了战争片里的日本鬼子,去学习说话语调,将自己代入这个角色,我一开口大家就都能体会到我的凶恶。”

“大家一边排练,一边打磨台词,经过十几稿修改,形成最终的剧本。”付立说,剧本中,还有些细节是书籍、资料里也学不来的。第二幕里,有一段八路军战士的内心独白:难道这面前就是张家坟赫赫有名的邓大娘,八路军都知道猪头岭有个邓大娘,把爱全都献给了人民子弟兵,多少次掩护战士和群众,多少回日夜照顾伤员衣食住行……邓大娘的杏干、倭瓜子、杏淀儿粥救过多少人的命呀!付立说,这段独白其实来源于学生们的一次实地调研,他们走访了张家坟村当地的居民。学生们一开始不理解杏淀儿粥是什么,当地的爷爷奶奶告诉他们,杏淀儿其实就是杏核榨油后剩下的渣子,“那时候条件艰苦,老百姓用杏淀儿混着一点儿粮食,加上野菜熬成粥,就是一顿饭。”学生们听了深受触动,把“杏淀儿粥”这一小细节写进了剧本。

乡土红色资源为学生赋能

剧本定稿之后,学生们群策群力,找道具、选服装、选音乐,精心打造舞台艺术效果。经过近两个月的打磨,台词、动作、表情精益求精,学生们终于在去年年底登上学校戏剧节的舞台,为全校师生献上《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首秀。“师生观演的聚精会神,表演过程中流淌的泪水,结束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这台剧及演员们精彩表演的最大认可。”付立说,今年开学至今,戏剧社又在不同场合表演了这台话剧,“孩子们演一场就哭一场,通过演绎,切身感受我们自己的英雄,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5月份开始,付立和学生们已经开始为新的剧本搜集素材。“白乙化烈士是我们密云的另一位英雄。今年年底前,我们计划完成一部以白乙化事迹为原型的话剧。”付立说,她和学生已经走访了白乙化烈士纪念馆、白乙化纪念碑,联系密云区档案局搜集资料,她还打算邀请专业演员对戏剧社成员进行指导。

“学校着眼于未来发展,要善于变熟悉的乡土为崭新的资源。作为生态涵养区的密云,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首师附密云中学校长李文平说,学校遵循“人人参与,人人有戏”原则,让学生在阅读、创作、表演的艺术熏陶中,感受多样生活,揣摩各色人生,感悟社会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密云的红色历史为学生赋能,让红色基因得到传承。”记者:李祺瑶

标签: 师生 原创 红色 话剧 邓玉芬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