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通信 > > 正文

缂绣人们系统呈现丝理丹青的非凡技艺与高雅格调

时间:2021-05-26 08:48:16 来源:文汇报 发布者:DN032

缂绣书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风景,它们运丝之理融于画意之间,兼具工艺与艺术双重价值。5月20日在上海博物馆揭幕的“明清缂绣书画特展”,甄选馆藏缂绣精品27件/套,辅以书画8幅,为人们系统呈现丝理丹青的非凡技艺与高雅格调。

据透露,除部分顾绣藏品外,展品皆为首次展出,平时难得一见。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于颖告诉记者,缂绣书画指的是缂丝书画和刺绣书画两类文物。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其织造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源自古丝绸之路传入的缂毛工艺。这一工艺十分讲究,遇上复杂的图案一天只能织造几毫米,因此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名。一件明代《群仙拱寿图》面积超过三平方米,是该题材缂丝画传世上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这件明代《群仙拱寿图》源自清宫旧藏,钤有五种玺印,描绘了传说中西王母于寿辰之日在瑶池开蟠桃盛会,众神仙纷纷前往为其祝寿的主题。该作品采用的技法有平缂、勾(构)缂、掼缂、结缂、掺和戗缂、木梳戗缂和长短戗缂等,还有明代独创的凤尾戗缂法,局部如人物发簪或戒箍、金腰带等处则用捻金线缂织,称为缂金。从画面上的人物装扮和所持之物,可以推测出该作品是以宋代珍本图为底本缂织而成。

事实上,无论是缂丝书画还是刺绣书画,都与书画艺术关系密切,可谓互通互补、相得益彰。以此次展出的明晚期的《东山图》为例,这是传世顾绣中唯一的手卷形式,根据卷后董其昌崇祯五年壬申年的题跋可知,该绣品是他以宋代赵伯驹名画《东山图》摹本托付上海顾氏绣工所制,并命其次子董祖权持赠同年程绍,意取画面 “东山报捷”之喻,希望程绍复起官场。董其昌是明代松江显宦,以宋画请顾氏绣制馈赠同僚,足见当时顾绣在文人贵族中的受欢迎程度。此卷丝绣不多,但针法多变,以不同绣法应对底本中不同的笔墨形式。斜缠针、接针、滚针和钉线绣为主绣出轮廓;锦纹绣、松针、掺针和施(毛)针等绣出鞍毯、松叶和马匹的质感或纹样。整幅手卷丝绣光润,主题突出,所见山水、建筑、人物、草木,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各臻其妙,充分体现了明顾绣“画绣结合”的特点。

据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介绍,顾绣源于晚明上海露香园主顾名世长子顾箕海之妾缪氏。而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名世之孙媳韩希孟,其作品世称“韩媛绣”,目前存世不到20件。此次亮相的绫地彩绣《花卉鱼虫》册页为馆藏一级品,可视为顾绣艺术的高峰。作品中,韩希孟将不起眼的一草一花、昆虫鱼虾的一惊一乍、欢喜与争斗的瞬间活灵活现地绣出,令人望之似书画,近察乃知为女红。

“希望这次展览既能让观众流连于前人遗留之艺术珍宝,也为后继者创作出属于今天的锦绣篇章提供重要借鉴。”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如是表达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据透露,织绣书画类文物异常脆弱,对展陈环境有极高的要求。为此,上海博物馆专门为已装裱的缂绣画片设计制作了文物安全镜框。其中,为明代缂丝《群仙拱寿图》这样超大尺幅的作品制作巨型文物安全镜框,在国内尚属首次。以往观众难以看到丝织文物上的许多精彩细节,此番在灯光布控、挂靠布展、温湿度等多方调试下,最终实现了展柜进深缩短近一半距离,使得画面距观众基本保持在30厘米,真正做到让文物贴近观众。(记者 李婷)

标签: 明清 缂绣 书画 画意

精彩推送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7 环球金融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